“要说眼下最大的困难,就是太缺乏高端专业人才了!”2月17日,山东一家企业的老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家企业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之后便对其产业链上下游谋划了多个投资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投资项目很难推进。
这位老总介绍,企业为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开出了“支持高端人才子女留学”等优厚条件,但效果不明显。“感到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这位老总说。
今天(2月20日),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300662.SZ)发布的《2023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下称《报告》)也称,目前,企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
《报告》介绍,此次调查覆盖了18个重点行业、63个细分版块、超过3600个热门中高端及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并对7个国内重点城市群及3大国际市场进行细节考证,同时对重点产业人才库进行了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迎来巨大的增量空间。随着企业国际化趋势加速,如新能源行业、游戏等行业纷纷远洋出海,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为抓住这个重要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企业亟需充分激活人才红利,增强自身人才竞争力,带动产业升级迭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在此背景下,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高薪抢人”成为竞逐人才金字塔顶端的“主旋律”。
《报告》介绍,以新能源汽车板块为例,相关产业人才薪资经跳槽平均涨幅可达20%左右,高端技术人才的跳槽薪资涨幅可高达50%。在绿色金融板块,日益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金融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人才发展,如新能源投资总经理等岗位跳槽后薪资涨幅平均达到25%。
此外,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硬件、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旺盛,系统架构师、信息化架构师、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岗位人才需求明显增长。
《报告》还列出了多个行业的人才缺口和薪酬趋势。如集成电路行业,模拟IC、验证IC、数字IC、SOC架构、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相关-电控系统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车联网芯片设计人才缺乏,整体薪酬今年将继续平稳增长;基础建设领域,市场总监、地铁项目总工、水利项目经理、数智建造、碳中和研究等人才缺乏,部分职位如重大的地铁、水利水电项目的项目经理普遍涨薪涨幅仍可达20%以上。
优化创新要素供给关键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摄影/章轲
《报告》称,在需求端、供给端、预期端三重压力下,市场已经从增量提速转向存量挖掘。面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创新和转型需求,企业纷纷夯实内功,将降本提效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求保持韧性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受此影响,多个领域企业积极调整重塑,加强成本管控,人才扩招也走向保守谨慎。但各个层面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热情不减。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31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注意到,多地在吸引、扶持人才方面推出了许多新举措。
如北京市提出,提高国际政务服务水平,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实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面向全球招贤引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
上海市提出,强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等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海内外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锻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推动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广东省提出,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组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上述调查还发现,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对于人才的任职要求水涨船高,“复合多能,软硬兼长”的人才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对象。在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更加强调灵活的团队协作、技能更替不断加速等要求下,人才自身的软技能成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报告》介绍,行业的调整重塑,企业求人态度的趋紧,发展的不确定性,随之给人才端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求职者开始重新评估岗位带来的风险与收益,也开始对工作价值的进行思考的调整,稳定性逐渐成为人才在求职市场上最为关心的因素。
有业内专家表示,创造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不仅有助于人才识别筛选、快速有效地做出判断,也是组织中个体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润滑剂”,更是实现团队凝聚力的根本要素。《报告》建议,人才在精进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打造能力“多面手”,让自己在面对不同行业与岗位时拥有更高的灵活性。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