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多省市成立大数据局,新能源汽车大变局,大圆柱电池规模化

大数据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国家数据局组建前多省市成立大数据局,成都面临抢跑压力

继去年“数据二十条”发布之后,近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披露,拟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2月份,国务院刚刚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重点强调了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的两大基础。针对数据要素的政策措施频出,对畅通全国数据资源大循环,对解决“数字孤岛”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家数据局出现之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抢跑”成立大数据管理部门。早在2014年广州就成立了“大数据局”,自2018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等省市相继成立“大数据局”,主要推进政府部门的信息采集、整理、共享和应用,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机制,加速串联各部门数据的互通。目前,深圳、上海、北京、浙江等22个省市出台了数据相关条例,聚焦公共数据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早在2015年,成都就在经信局下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但目前该机构已被撤销。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尚处于培育期,数据交易面临“确权难、定价难、供给难、合规难、应用难、监管难”等问题。就成都而言,当前缺乏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平台企业,难以引入产业数字化所需的各类资源;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滞后,天府数据交易中心尚未投入使用,来自数字经济平台的虹吸效应还在持续拉大成都与先发地区数字经济领域差距。

下一步,成都需从顶层设计、完善数商生态、激励市场主体、打造数据服务平台等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顶层设计,组建数据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市场定价、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鼓励企业参与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创新数据交易模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引导和监督政策,加大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引育力度,激发各类主体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培育数据驱动的产融合作、协同创新等新模式,提升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和应用市场活力。

 

企业招引:杭州某电动车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拟来蓉布局

该企业意向来蓉布局,寻求政府相关电动车市场开放及支持。该公司专注于提供电动化交通工具智能充电、 共享换电等新能源技术解决方案,以智慧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为基础,为电单车物流快递外卖等群体和共享电单车企业提供高效换电方案和骑行服务。

新能源汽车产量西安超上海登顶,成都可双向发力实现弯道超车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逐异常激烈。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渗透率突破25%。与此同时,城市竞争格局也呈现出较大变化。原本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上名不见经传的西安,2022年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1.55万辆,超过此前一直稳居榜首的上海,一跃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据雨前整理,2021—2022年全国主要造车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发现,常州、西安、长沙3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猛增,同比增长超250%;重庆、广州紧随其后同比增长超100%。

整体来看,各先发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行业领军企业带动,西安、长沙和常州均属于该路线。西安深度“绑定”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军企业,其中比亚迪贡献了整个西安市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的97%,促使其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常州依托理想、比亚迪等4家整车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大突破,整车产量占到江苏省一半。长沙主动破局,借势比亚迪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车生产的产业链生态,达到每生产两辆车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另一种是通过转型升级强化自身优势,重庆、广州、武汉等城市则属于该路线。重庆未引进造车新势力,而是依靠长安、小康、东风等原有车企创新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的合作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广州则大力扶持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合创汽车等处于成长期的新势力,实现换挡提速。武汉传统燃油车产业基础好,通过切换赛道,导入新能源汽车产特体系,与传统基础形成良好的配合和共振,形成自身优势。

转型升级和领军企业带动是各地破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两大路径,围绕产业赛道抓龙头,利用龙头企业链接上下游,成为弯道超车主要的制胜法宝。成都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但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较慢,可借鉴各地经验做法,大力引进并深度绑定一两家引领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的整车链主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一汽大众、沃尔沃等链主企业聚合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导入热门车型,双向发力助推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圆柱电池规模应用拐点将至,拉动新型材料需求高增

今年开年,特斯拉宣布将新建一座电池工厂扩产4680大圆柱电池,规划年产能达100GWh,适配150万辆轻型车以及Semi电动卡车,朝着大圆柱电池规模量产继续突进。在性能、成本、安全方面更具优势的大圆柱电池今年或将迎来规模化市场应用拐点,带动多种新型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从企业动态看,今年开年以来,亿纬锂能、航天锂电等多家电池企业宣布扩产大圆柱电池,项目合计规划产能达121GWh。除此之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国内电池企业均已部署大圆柱电池项目,预计2025年总装机超过180GWh。从需求端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宝马、蔚来、保时捷等多家整车厂均表示旗下车辆会搭载大圆柱电池,此前宝马集团已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授予超过百亿欧元的大圆柱电池订单,并与远景动力达成长期合作。从应用领域看,除车用领域外,大圆柱电池也适用于储能及小动力领域,特斯拉已公开表示要将大圆柱电池应用拓展至储能领域,丰富的应用场景拉动大圆柱电池规模扩大。

预计2025年国内大圆柱电池供应链创收将超过1500亿元。大圆柱电池快速放量不仅将对装配设备产生更高需求,也将带动新型材料需求高增,如负极材料中的硅碳负极、电解液中的新锂盐LiFSI、导电剂材料中的单壁碳纳米管CNT等新型材料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建议成都鼓励装备企业快速跟进大圆柱电池设备高需求,积极布局完善大圆柱电池供应链,推动相关企业扩大所需新型材料产能。

 

“中央科技委员会+科技部”大幅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布局将成重要关注点

近日,组建中央科技委和重组科技部成为此次两会上最大看点之一。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科技部”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科技部的定位明确为抓战略、抓规划、抓落实)整体承担,两者合力将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全面统筹国家战略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大幅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

科技部未来更注重基础性、强化“卡脖子”技术研究,各地科技工作也将紧随其后进行机构调整。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重大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攻关密度将大大提升,高质量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成果将进一步涌现,随之而来的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布局必将成为国家、地方关注焦点,上海、深圳、北京等先进城市已走在前面,《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已抢跑发布,未来产业培育已初显成效,成都应加快相关部署。

建议:一是成都加快开展未来产业布局研究,形成成都特色的未来产业布局体系,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出台未来产业培育支持政策,推动未来产业园区及产业生态建设。二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配套政策,推动重大成果就地转化。三是组建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等增强未来技术供给。四是完善未来技术场景验证机制,发布早期验证场景,研究未来技术可行性;发布融合试验场景,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发布综合推广场景,以大规模示范推动产业爆发式增长,加速应用迭代与产业化。五是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性行业组织落户,支持企业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建立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注重数据安全、产业安全和伦理制度建设。

新能源汽车进入降价潮,成都需多管齐下做好应对

3月以来,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大额政企购车补贴,涵盖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风神等7大品牌58款车型,补贴力度从5000元至9万元不等。从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到比亚迪主力车型优惠促销,新能源汽车降价潮愈演愈烈。

据雨前顾问统计,截至目前,超过30款新能源车型通过官方降价、经销商活动等方式进行优惠促销。随着新能源汽车价格的全面普降,传统燃油车的销售压力日益增加,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款冠军版在10—15万元乘用车中实现油电同价,导致轩逸、朗逸、帝豪等车型销售颓势突显。为缓解销售压力,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汽集团、长安马自达等品牌开启燃油车降价之路,除企业外,政府也积极参与到降价促销浪潮中。

成都拥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以传统燃油车为主,新能源化进程较慢,为应对新能源汽车降价进一步挤占燃油车市场,成都应从降本增效、加快转型、精准补贴等方面促进本地汽车销量提升。一是提升本地配套率,降低成本。利用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配套优势,提升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优质产能。引导现有的知名整车企业导入热门车型,积极引进比亚迪等优质新能源整车项目。三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布局。利用成都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优势,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加快布局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提升整车价值量。四是借鉴湖北补贴模式,实行精准补贴。联合成都市本地车企,对于成都生产且在成都上牌照的车型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促进本地汽车的自产自销。

 

自动驾驶卡车进入“拼量产”阶段,成都应加速推进自动驾驶场景应用

近日,国内自动驾驶卡车公司主线科技涉足造车,主要合作方是自主商用车龙头一汽解放,双方瞄准高阶自动驾驶卡车的前装量产设计。基于“技术+产品+运营”的战略路线,主线科技成功推出全栈自研的“AiTrucker”L4级自动驾驶系统,并与国内多个主流商用车品牌合作

近年来,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发展不断提速,多个场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自动驾驶卡车新势力不断涌入,这些企业也很受资本市场关注。据雨前顾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国内自动驾驶卡车企业融资超4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内自动驾驶卡车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一线城市;从融资金额来看,大额融资较多,其中最高的是嬴彻科技完成1.88亿美元的B+轮融资。

2022年7月,“萝卜快跑”宣布在成都开启示范运营,自动驾驶技术在成都加速落地。但从后续发展来看,成都在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方面并未进一步突破,建议成都以高新区、龙泉驿区为核心,在指定智能化改造的道路、区域加快推动开展智慧公交、自动驾驶卡车等场景示范应用试点,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服务。

       

以工业互联网为基,推动工业软件赋能高端装备产业

近期在全国及地方两会期间,就如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引起热议。在全国两会期间,3名代表联名提案《关于在川渝打造国家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提案》。在成都市两会期间,代表提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建圈强链。制造强,则城市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已成为各城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则是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

近期,雨前顾问与成都某工业软件企业就成都发展高端装备产业进行深度对话。成都高端装备产业现状是:一是工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程度与沿海地区相比,要落后5-10年,成都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是在自动化阶段,处于数字化、智能化阶段的企业很少。二是成都在交通、军工、航空等传统行业基础优势显著,有西南交大、西菱动力、成飞集团等,现在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在全国前列。三是本土工业软件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联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对设备与软件的赋能作用不足,设备与软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基于装备制造产业存在的不足,建议成都下一步:一是加快构建制造工艺、设备、数据和工业软件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推动工业软件赋能装备,加快装备制造向规范化、标准化、柔性化发展,提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制造能力。二是加快推动交通、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招引装备制造业大企业,确保其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或者制造中心要落户成都,即决策权要在成都的企业。三是构建制造业链主企业、第三方工业软件企业与政府三者的协同驱动体系,最大程度激励工业软件企业敢创新、敢制造,支持链主企业去使用、优化工艺,通过工艺延伸和敏捷供应来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两部门开展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成都应提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工作的公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推广,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迅猛扩张,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5.6GWh,2030年将达380.3GWh。工信部前后已公布四批共88家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成都市仅长虹润天一家入围。

目前,成都市具有一定规模电池回收利用能力的企业共计5家(长虹润天、成都雅骏、成都兴原、四川品胜、中鑫凯盛),年处理电池能力约达5GWh,建有192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已初步构建起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拆解等回收利用产业链。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标准及准入资质正在加速规范,成都应提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一是制定地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新建项目资格准入条件,主要针对已列入工信部白名单的示范企业、整车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二是推动成都本地动力电池企业布局、落地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支持并组织企业开展工信部“白名单”申报工作。三是推动建设国家认可的废旧动力电池检测平台,对内对外开展余能检测、残值评估、寿命预测等业务。四是扩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梯次利用示范应用范围,利用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领域国有企业的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建立电池回收规模试点项目,探索梯次利用电池在交通、医疗、建筑、家庭等场景中的新模式、新业态。

 

芯片设计人才市场降温,高端设计人才仍然紧缺

雨前顾问走访调研了解到,成都某专注于通信芯片开发设计企业目前基础型研发人才过剩,但对高端人才仍求才若渴。该问题并非个例,据雨前顾问调研,2022年上半年集成电路设计业人才供不应求,人力成本和人员流动率较高,但2022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芯片设计人才薪酬和流动率开始下滑。

消费电子芯片设计人才市场降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22年消费电子市场低迷。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笔记本电脑总出货1.909亿台,同比下降22.8%,智能手机总出货12.1亿部,同比下降11.3%,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大幅下降导致消费电子IC设计业面临“淡季中的淡季”。二是国内外集成电路“抢人大战”降温,芯片设计人才流失率和招聘成本下降。三是国内IC设计企业数量增速下降。2021年中国大陆IC设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高达26.7%,2022年增幅同比下降11.3%。初创IC设计企业组建研发队伍向其他企业挖掘工程师,将间接推升行业薪酬水平,反之,则会使涨薪热潮降温。

目前芯片设计行业更需要有经验的顶尖人才,人才需求开始变得理性,在此背景下,芯片设计企业应当建立稳定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且持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回报率;国内28所集成电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高校院所应利用学科建设优势,推动产教融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应届生需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在mRNA制药领域成都已掌握一定比较优势

今年3月7日,RNA编辑公司Korro Bio和拥有脂质纳米颗粒(LNP)专利组合的核酸递送公司Genevant Sciences宣布达成协议,两家公司将RNA编辑平台与LNP技术相结合,共同研发针对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的差异化治疗方案。Genevant Sciences公司由LNP递送技术“开山鼻祖”Arbutus与Riovant共同成立,拥有广泛的LNP专利组合,目前成功与武田(Takeda)、Gritstone、2seventybio等大型国际药企进行深度合作。

LNP递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酸药物非病毒传递系统,该技术也是mRNA制药产业的痛点。Arbutus的LNP技术受专利保护限制,诸如Moderna等mRNA药物巨头因该技术的运用多次陷入官司纠纷且最终败诉。该技术在其发明相关的组分配方、应用场景、给药方式等已构筑较严密专利墙,利用已发现的递送载体较难申请新专利。BioNTech、CureVac等企业在mRNA疫苗中使用的LNP载体均明确来自Arbutus的专利授权,且需支付较高额专利使用费,企业除专利授权外想使用现有的LNP技术,只能发起专利挑战或者在专利保护的具体范围外开展突破。

对于mRNA药物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P专利相当于拥有药物研发的基石。国内艾博生物、深信生物、近邻生物、荣灿生物、远泰生物等新兴mRNA企业已经纷纷布局LNP专利,据雨前顾问调研得知,成都威斯津生物在该领域有所布局,并对已经研发的LNP载体进行提前专利保护。成都mRNA药物研发企业数量日渐增长,更应鼓励企业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研发多个LNP品种,并构筑坚实的专利保护墙,完全掌握自有知识产权,促进成都mRNA药物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