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科院2023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典型系列报道(四)

大数据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日前,市农科院召开2023年度科技工作会,总结市农科院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近五年来涌现的一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大会表彰了“科技创新先进集体”“成果转化先进集体”和“科研平台建设先进集体”三个集体奖项,以及“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基础研究先进个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对外合作先进个人”“横向项目先进个人”“成果转化先进个人”“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和“第十九届侯锋青年论文奖”八个个人奖项。为进一步推动全院干部职工学习先进典型,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市农科院将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系列报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强国建设进一步凝聚力量。

科技创新先进集体、成果转化先进集体、科研平台建设先进集体——农作物研究所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下设六个研究部门和三个职能部门。其中,作物所杂交粳稻育种和优质水稻育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直播水稻育种、强筋春小麦育种和极早熟鲜食玉米育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究所建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天津市农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天津市优质小麦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杂交粳稻品种创新及应用团队入选农业部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优质小麦品种创新及应用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建所以来,共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重大创新基金、天津市重大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86项,育成农作物品种153个。获国家级、市级奖励51项,其中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农牧渔业部金杯奖2项,全国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省市级科技一等奖6项,省市级科技二等奖15项,省市级科技三等奖25项。

自育水稻品种在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推广1000万亩。“金粳818”年推广面积800万亩,是当前黄淮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非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主导品种。“津育粳22”是当前京津唐稻区主栽水稻品种,中粮集团将其作为主营品种,中化农业天津公司将其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所管理的高端米加工示范基地先后为环渤海区域100多家大米企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品质检测、稻米加工等服务。生产的留胚米、GABA米填补了华北地区该种类高端米的空白,生产的“金稻919”高端精白米为我市高端米加工树立了样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基地已成为育种家服务全产业链模式(BSC)的重要平台。“津强”系列春小麦种植面积54万亩,在冬麦生产受损情况下,以春补冬,为保障天津及周边地区夏粮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极早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在天津、河南、辽宁、河北、山东、黑龙江等地示范。凭借早熟、高产、口感独特受到种植者的欢迎,是滨海新区“早熟鲜食玉米”一年双季种植模式的品种基础,正成为经济薄弱村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选育的“津选豆100”通过天津市审定,是2016年至今天津市审定的唯一大豆品种,为天津市大豆振兴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品种保障。研究所在品种创新、小站稻振兴、乡村振兴中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受到央广网、新华社、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和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津云客户端等地方媒体报道30次左右。

下一步工作中,作物所将继续秉持“攀峰创新、严谨求实、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农科精神,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让中国田用上更多天津种,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天津粮食,为保障天津乃至国家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基础研究先进个人、横向项目先进个人——彭勃

 

彭勃,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市部级各类项目30项;其中主持项目1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基金项目2项、农业农村部项目2项。发表文章1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重要期刊《Theor Appl Genet》(SCI, IF=3.7)上发表文章2篇,在期刊《Mol Breed》(SCI, IF=3.3)上发表文章1篇,在国家一级学报《作物学报》上发表文章3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在《The Plant Journal》(SCI, IF=6.1)和《Euphytica》(SCI, IF=1.6)上发表文章3篇。作为第1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完成成果登记8项。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青年科技奖“三等奖”1项,院“侯锋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工作期间,育成省审玉米新品种4个,实现星糯系列鲜食玉米成果转化收入77.2万元;转让3个糯玉米优良组合生产经营权,转化收入70.0万元;新品种累计推广117.26万亩,新增社会效益2.12万元。

横向项目先进个人——赵新

 

赵新,女,41岁,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安全评价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安全评价与动植物分子鉴定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先正达集团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等横向委托项目62项,累计经费总额1221.248万元。在转基因新品种的分子特征评价、环境安全评价、转化体特异性精准定量方法建立、标准物质研制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转基因产品生物安全评价和市场监管奠定了技术支撑,为生物育种产业化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国的农业科研发展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撑。在转基因分子特征验证与方法建立、标准物质研制、国家标准制修订等工作中,她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她注重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将各方面工作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以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定量检测方法建立中的不确定评定环节为例,为了打破原有国家标准中定量检测方法不确定评定的常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更加科学、准确、有效且适合于转基因检测这一特殊领域的评定方法,赵新曾在部领导的带领下,历时16个月13天,昼夜兼程,加班加点、六日无休,经历了一遍一遍的撰写、讨论、修订、否定、迷茫、思考、重新定位等过程,最终形成定稿。定稿资料中融合了分子生物学、计量学、统计学、微积分等多学科知识,编制了101种计算公式,应用在177个场景处理3000组数据。本着不断探索创新、坚持不懈和不畏辛苦的精神,赵新带领团队为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定量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模型的确定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