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鼓励创新、激励先进、鼓舞干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唯实争先、比学赶超、善作善成的浓厚氛围,日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双十佳”实践案例(以下简称“双十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评选产生了一批优秀案例,“美丽重庆”陆续对“双十佳”实践案例进行展播。
针对治污力量分散
涉水数据碎片化、业务系统烟囱化
各部门间缺乏联动治理机制等
“治水”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
围绕“治水”一件事
谋划开发“巴渝治水”应用
构建起水态势一屏总览、
水问题闭环处置
水污染联动治理、水任务协同管理的
数字治水新格局
袁志强 摄
主要做法
一是重塑“治水”流程。上接天线,考核目标应纳尽纳;下接地气,业务需求逐级细化。与多个有代表性区县共同梳理核心业务、谋划“一件事”应用。运用“三张清单”、V字形工作法等,先后实施4轮核心业务分析梳理,拆解形成704项业务事项,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打通22个部门693项数据壁垒,编制形成“巴渝治水”应用“三张清单”,将原70个流程环节减少到26个新流程环节。
二是加强归集强化数据赋能。打破数据分散,在数据融合上做加法,依托IRS融合8个市级部门57类数据,全量编目83类数据、数据项868项;并全量归集,累计上传数据1.5亿条,并对外支撑了“智慧河长”、“情指行”等11个应用,数据满足率100%。
三是内外协同打造多跨场景。按照“最快系统部署、最小代价投入、最佳实战效果、最大数据共享”要求,同步带动了局系统内部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环保督察等数字化能力提升,将监测、督察、执法等整合为共性模块,业务事项数字化率由20.8%提升到49.7%,相关模块可供“治气”“治废”等多业务复用。同时围绕“地表水水质监测异常问题处置”“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处置”“城市饮用水源地问题处置”等10个高频治水事件,与13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及业务融跨。以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联防联控为契机,在梁平与四川达州间开展流域治理任务的协同交办,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市间水环境问题协同处置的业务融跨。
四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联动相关部门建立治水目标任务协同调度工作机制、问题闭环销号机制,形成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工作体系23个,探索建立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全要素的水生态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部门单打独斗转向建立起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转变。
李莉 摄
经验成效
“巴渝治水”按照“一件事”思维重塑“治水”流程,点上突破,持续优化提升数智化水平,以高标准“治水”牵引带动高水平治污。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100%,长江重庆段出境培石断面连续10年下降,连续7年达到Ⅱ类,连续6年出境优于入境,连续17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了一江碧水向东流。今年3月1日袁家军书记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调研数字重庆建设时肯定了“巴渝治水”实战实效;“巴渝治水”应用在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并获袁家军书记肯定;荣获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优秀案例全国推广。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巴渝治水”经验,人民网、新华网等31家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达166万。
(一)治理成效不断提升。通过协同共享,汇集监测、监控、监管、投诉四类手段,将水环境问题感知点数量扩大10倍,初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水生态智能感知网,问题发现时间由原来的七天缩短为 2 4 小 时,问题发现效率提升80%。建立入河排污口“源-网-厂-口-断面”排污通道关系,精准溯源效率提高80%。重构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流程,推动形成“三纵四横”问题协同处置工作体系,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问题协同处置效率提高80%。
(二)社会效益不断释放。依托数字赋能,2023年支撑蒲河挥发酚、扶欢河氟化物、临江河氟化物、璧南河总磷等多条河流水质超标污染溯源,实现问题线上协同处置1805次,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临江河等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创“十四五”以来最好成绩;推动溉澜溪、盘溪河、跳墩河等一批沟渠实现“水清岸绿”整体蜕变,入江排口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提升至Ⅳ类,周边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开州区汉丰湖荣获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规则制度不断健全。“巴渝治水”应用探索建立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全要素的水生态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 保护工作由部门单打独斗转向建立起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转变。目前,该应用已联动相关部门形成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工作体系23个。
文字: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
编辑:刘凌丰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