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教师奖励体系……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代表委员这样说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给全球各国各领域带来冲击,为教育领域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这一热点话题提出了提案建议,一起来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刘希娅:加强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全新的智能时代影响和挑战着传统教育模式,提升科学运用AI的意识和能力,改良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刘希娅建议加强教师AI使用意识和能力的专业培训,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科学运用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刘希娅表示,未来,能够基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AI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教师。她建议加强对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的专项培训。一方面增加培训机会和平台。通过各类国培省培项目,打破原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的定势,不限学科让更多教师参加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另一方面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尤其是在AI发展的认识和使用方面,减少理论培训增加实操培训,让教师利用AI技术进行实验场景模拟、互动教学、生成性学习资源供给等操作,提升教师利用AI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晓静: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模式转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晓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如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与思考。
刘晓静提出以下两条建议:
首先,在教育模式转换方面进行发力。教育模式转换是教育变革创新的重点,其关键在于教育要素的改变。在智能时代,教育者是“教师+虚拟教师”,受教育者会变成“学生+虚拟伙伴”,教与学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交叉融合。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局面,要设计出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深度交融。
另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发力。想象是创新的先导,而科学、艺术与古文化是想象力的三个源泉。因此,我们要强化青少年的人文和美育教育,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补齐他们的创新短板,为应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国际竞争,积蓄绵绵不绝的创新能量。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更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提交了关于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建议。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传统学科教育内容发生变化,要更加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素养、学科交叉跨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梅兵说。
梅兵建议:一是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二是发挥学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主阵地”作用;三是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翟志海: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使用规范,确保其安全规范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上。
在鼓励开展实验性应用研究方面,翟志海建议,设立实验区、实验校,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使用生成式AI,探索验证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积累教学经验、实验数据,促进生成式AI技术在教育领域创新性应用。
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方面,翟志海建议,由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使用规范等,确保生成式AI的使用符合法律标准和道德规范,为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
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平台方面,翟志海表示,应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共同打造集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多方评价和教师反馈于一体的生成式AI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相关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提供权威性、准确性教育资源服务。
在推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方面,翟志海认为,应从政策上推进政府、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组建综合性攻关团队,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机制;并鼓励相关部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泉:及时更新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将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体系中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提交了一份和生成式AI有关的提案,他建议普及生成式AI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
张云泉认为,为满足市场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需求,需积极解决课程、师资和资源配置等挑战,他为此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平等。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上述地区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
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对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学校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步。
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增加实践机会。针对实践机会缺乏的问题,学校应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和产业界应加强合作,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从项目式学习中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快企业导师引进并设立专项奖励。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快推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速度,鼓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充分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张云泉同时提到,为鼓励和表彰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建议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奖”,并将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体系中。

声明:

▍来源:人民教育、央广网、中国青年报、中华网、民革中央网站、上海证券报等

▍编辑:李雯锐
▍制片人:王晓燕
▍值班主任:夏璐
▍图: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牛咔视频 云上南京”牛咔视频9.0全新上线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