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尘封的老科教片(1949-2010)|一脉相承的科学纪录片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科学纪录片是个新门类,但有很悠久的传统。本文跟各位一起回忆一下科学纪录片的老传统。

现在的科学纪录片可以说其实就是过去的科教片。多年前的科教电影就是现在广义的科学纪录片的前身。

过去不管是露天电影还是电影院在放映,放映故事片之前一定会加演一段《新闻简报》或者是科教片。在没有电视、网络的时代里,科教片是人们了解科学知识、历史人文的重要窗口,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视频,只有电影。

     

科教片解放前就有,后来新中国更重视它的作用。当时国家困难,教育落后,要快速提升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能够深入基层的电影放映,就成了最好的手段。1952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决定成立教育片组,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专门摄制科教片的机构。

1950 年,农业部成立的农业电影社,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科教片厂,专门拍摄农业科教影片。

 

1953年2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

1960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至此,连同农业部所属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中国有 3个专门摄制科教片的制片厂。与此同时,全国许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各省区的电影制片厂也纷纷摄制科教片。

     

以下,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历史上的科学教育影片吧。

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以日本侵略军曾在东北进行秘密试验,造成鼠疫灾害为背景,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推广鼠疫预防方法。

 

1954年上海科影的《淡水养鱼》,获得了意大利第1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是科教片首次在国际获奖。

 

1955年拍摄的《桂林山水》,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片。

   

1959的《中国猿人》,这是很著名的一部作品,现在很多人都有记忆。

     

1963年《不平静的夜》,这部片子很有时代特色。过去百姓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所以这部片子教育大家猫头鹰是益鸟。

 

1960年3月12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科教影视节目制作基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现在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央新影集团。

1964年拍摄的《对虾》,影片介绍了对虾的生活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如何保护水产资源和适时捕捞。

 

1965年的《水地棉花蹲苗》,可以看出北京科影在农业题材上是有传统的。

 

1968年上海科影的《泥石流》,这在很多观众脑海中留下记忆。

 

1973年北京科影拍摄《西汉古尸研究》,纪录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发掘研究。这部片子想必很多人多少都会看过一两个镜头。我们中学历史书里的图片就是它的剧照。

   

197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再次登上珠穆朗玛》。纪录我国登山队第二次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准确测量珠峰的高度的经过。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有了这次拍摄垫底,后来中央新影、北京科影以及其他纪录片团队,就有了珠峰拍摄的经验借鉴。

 

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蛇岛》应该给很多人的童年蒙上过阴影,通过这部影片很多人记住了蝮蛇。

 

1976年北京科影摄制的《中国人工喉》,纪录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科研成果,让部分失语者重新讲话。可以说这个题材为后来的医学纪录片奠定了基础。

   

1977年北京科影的《黄鼬》,后来获得了第三届百花奖。这是百花奖停办十年后的首次恢复给科教片颁奖,很有纪念意义。

   

1978年上影厂拍摄的《毛孩》当时也很知名。主人公于震寰被称为“中国第一毛孩”,他的出生曾震惊了世界。这个题材其实已经属于人类学,基因科学,生物学范畴。

 

1978年北京科影厂拍摄的《古剑》,我国古代令人惊叹的冶金技术,还向大众普及了世界上最早的冶金伦理.今年北京科影旗下的团队,拍摄了一部《中国古兵器传奇》,感觉与这部作品一脉相承。

1978年《古剑》海报与剧照

2023年《中国古兵器传奇》剧照

1979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俑》,介绍了秦俑一号坑得挖掘情况作了说明。

 

1979年上海科影厂拍摄了《敦煌艺术》,这也是当时广泛放映的影片。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科教片仍然以贴片方式在影院和露天场地放映,但电视机逐渐开始走入中国家庭。于是一些作品经过胶转磁被搬上了电视荧屏,面向电视观众播出。1980年北京科影的《竹编》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被归为“工业科学”题材

 

1980年北京科影厂制作的《生命与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讲述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大科学价值和取得这项成就所经历的艰辛,该片在1981年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这个科研成果在历史上也非常重要。

 

1981 年,北京科影拍摄了一部《地膜覆盖》。这部作品可以说神奇!我国从1980 年开始引进地膜技术,正是这部影片迅速使技术得以推广,观影的农民急切地想学会这项新技术,它深得农民喜爱,长映不衰,映后增产效益惊人。据农业部调查,到1991年此项技术累计增加纯收入60 多亿元。所以说科教片的助农作用不应该被小看。北京科影也留下了很浓重的农业题材的传统。

 

1982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珊瑚》,与众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用了大量水下摄影。

 

1982年北京科影厂拍摄了《昆虫世界-身体构造与功能》,这部作品运用了很多微距放大拍摄。获得了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四十年过去,奖杯已经有些斑驳了

1985年北京科影推出了天文题材的《哈雷彗星》,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兴趣,因为1986年正好哈雷彗星光临地球。而它下一次来,要到2062年了。

 

1987年拍摄的《轰击原子核的大炮—粒子加速器》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这是少有的关注物理学范畴的作品。可能也是因为当时的经验,后来的北京科影及其子公司一直关注物理、化学、数学等理论科学。

 

1988年北京科影厂拍摄的《增长的代价-人口与经济》,该片在1989年获得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

 

1992年北京科影厂拍摄的《昼夜节律》,用既科学又系统的答案为人们讲解了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昼夜交替的节律生活的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跨学科切入。

 

在2000年拍摄的科教片《宇宙与人》,也是跨学科的切入。该片获得了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2009年,北京科影拍摄了《月球探秘》,利用当时新鲜的三维电脑制作技术,将观众身临其境的带往月球。到现在仍被很多影迷称道。一举拿下当年的金鸡奖和华表奖。

 

如今电视、互联网短视频已经非常普及,社会整体知识水平也大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的更新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教片已经不是主流趋势了,也就不容易见到了。随之转化发展衍生而成,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纪录电视片和电影片。科学记录片的创作正在紧跟时代,用更丰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继续传承着为观众普及科学知识,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事实上,科学纪录片,其实与我国科教片传统一脉相承。2011年,北京科影投资成立了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继承了老科影的创作基因。

2012年发现纪实传媒参与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聚焦气候与能源,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该片获得了第12届“金熊猫”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自然环境类评委会特别奖。

 

2014年由北京科影拍摄的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科学纪录片中以数学为主题,这种题材也是不多见的。

 

2018年《我的牛顿教练》为观众讲解人体运动中的物理原理。这也是几十年前不曾有的运动科学题材。

 

2019年推出的《手术两百年》,继承了过去的医疗卫生科教题材,也填补了现在医学纪录片的空白。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是科学纪录片精品制作里程碑似的作品。后来在这个大门类中,还制作了《大脑深处》《打开一颗心》等作品。

     

同年推出的《海昏侯》,属于科学考古题材,是不是与当年的《西汉古尸研究》异曲同工?

 

2020年拍摄播出的《登峰》,是自然地貌考察学科的一部标志性作品。更是继承了几十年前年《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题材和创作精神。2020年中国科学家第二次测量珠峰。摄制组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与测量队登上珠峰,完成了中国纪录片领域的壮举。

 

当年还制作了《门捷列夫很忙》则聚焦化学领域。独特视角,近年罕见。

 

2022年参与制作播出的《总师传奇2》则是从工程学切入,讲述大型能源电力设计、大型机场设计建造、高速铁路设施营建等超级工程。

 

2022年制作播出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良渚》,近年来文化考古的重头作品。

 

2023年初推出的15集融媒体系列短纪录片《村里来了钢铁侠》。可以说这就是新时代的农业农村题材的科教作品。那时候的科教片讲种植,防治病虫害的题材多,现在则是讲大型机械和人工智能化农业种植题材比较多了。

 

2023年制作播出的重头作品《大地之上》,揭示了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含有地理学与人类学双重学术价值。跨学科探讨,似乎一直是北京科影的传统。

 

同年播出的《智能时代》,则从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科技入手,第一次全景表现了人工智能的诞生、应用和发展方面。

 

无论是过去的科教片还是现在的科学纪录片,都是一种极具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内容。现在的科学纪录电视片和影片,无论是制作技术、讲述方式,都要比过去更成熟,更高级,更严谨,更广阔。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

致敬过往,也期待未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