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课——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袁劲松 思维导师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智能型教育:服务未来100年的大学模式

昨天转发了一篇文章,提到美国的密涅瓦大学号称要颠覆哈佛大学,采取全新的教育模式,其核心课程是思维方式的学习,大一学生先要学习100多种思维方式,然后再学其他东西,简直是砍瓜切菜,乘风破浪的感觉。

我的一个深圳学员看了以后,马上在朋友圈里咨询教育专家,专家也没听说过这所学校,于是断言这是一所野鸡大学。热心的学员马上又回来好心提醒我,当心误传谣言。

对此,我倒不以为然,我对她说:“这个办学方向是正确的,不过也只有草根学院才敢这样大刀阔斧地改变教学方向,因为成功者最大的负担就是他们以往的成功。这就像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学校、名校是不敢轻易做较大的教程改变的。”

我之所以敢于断言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是基于自己二十多年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以及对智能化大趋势的预测洞察。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型教育取代知识型教育是必然性规律,这就像四书五经无论多么睿智经典,存在了多长时间,当工业化浪潮迎面拍击而来之时,它也只能变成渣渣,被击得粉碎,不复昔日的荣光,取而代之的是以数理化为代表的科学知识教育。

智能型教育,即以“思维”为主,“知识”为辅的教育模式,视大脑为刀,知识为磨刀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卓越的头脑智能。

知识型教育,即以“知识”为主,“思维”为辅的教育模式,视大脑为仓库,知识为财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积累无数的知识学问。

显然,知识型教育是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知识短缺基础上的教育模式。据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在19世纪中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5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崛起,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来新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当智能化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让知识的激增进入到“核爆炸”时代,大学生毕业之时,其所拥有的知识则近乎贬值为“0”。

妄想靠勤奋学习知识来追赶时代的步伐,在今天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死路。庄子所说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无涯,殆已!”已经成为冷冰冰的客观硬场景。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只能是靠教育升维,即由知识学习阶段进化到智能学习阶段,培养学生“以一御万”的本领,让智能百倍、千倍、万倍强化提升,如此才能适应未来近乎无限的知识信息增长速度。

这是未来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维文明对低维文明的一次彻底碾压。如果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就像当年清末那些奉四书五经为圭臬的书生秀才一样,努力辛苦地向前狂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跑错了方向……

天变,道亦变。大道之行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事后,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我还是百度了一下这所大学,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密涅瓦大学那是什么野鸡大学,简直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据称,密涅瓦大学一年能收到约2500份申请,最终只录取不到70人,2.8%的录取率,比哈佛的6%还低,也是全美录取最严格的本科院校,所有录取学生都将获得全额奖学金。

 

教育的升维——密涅瓦计划

2013年,一群头顶着众多光环的美国教育家聚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四年制本科大学——密涅瓦计划。大名鼎鼎的前哈佛校长、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前沃顿商学院院长帕特里克·哈克都主动请缨加入。其它主要参与者还包括了美国教育界的两个标志性人物: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任会长、斯坦福教育学院终身教授舒尔曼,以及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前哈佛社会学院院长斯蒂芬·科斯林(也是密涅瓦大学的首任校长)。

密涅瓦(Minerva),是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之名。用这样一个名字命名的大学,却没有漂亮的大学校园、图书馆和其它文化设施,整个大学在旧金山市中心的一座大楼里设有宿舍,给每个学生发一台苹果电脑,上课是“在线式”的。

复古的精英——“游学”模式整个世界都是校园

密涅瓦颠覆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它打破了校园的地域界限,吸收了网络教育的优势,同时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英游学模式又相当复古。

没有校园,没有多少专职教师,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任性奢侈的教育实验。

在教育界旁观者及对密涅瓦感兴趣的同学看来,密涅瓦的“任性”之处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申请形式上:申请与录取阶段,完全抛弃美国高校申请中的硬性指标—SAT成绩和文书写作,密涅瓦以自己制作的一套考察逻辑与思维的测试题为准,要求申请者在视频面试中能够当场写出达标的文章。相比较可以做较长准备期的考试和写作而言,密涅瓦的考核确实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灵活且更高的要求。

密涅瓦更引人侧目的一点,还有立志于将整个世界变为自己的校园。密涅瓦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每个学期都会去世界上一所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包括美国旧金山、印度孟买、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和南非开普敦等地。密涅瓦希望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并充分利用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特点进行实践性的活动,在行走和体验中学习,成为社会型人才。

 

智能型教育——129种思维方式+全辩论式课堂

对于习惯了接受被动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密涅瓦的课堂运作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创始人本·纳尔森表示,密涅瓦最大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领导者、创新者、广泛的思考者”,他们会在第一年成系统地教授学生129种思维方式,这是创办密涅瓦的教育精英们多年来积累的成果,也是学生在以后三年里学习的基础。

除了要颠覆思维,学生还要面对几乎全辩论式的课堂,本·纳尔森(Ben Nelson)骄傲地称,在密涅瓦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完全积极投入的,学习强度可想而知。密涅瓦没有任何一堂课是纯粹的讲座式教学,辩论是学生间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们很享受这样的挑战,以学生为核心的讨论虽然有时会走弯路,同学们却能从弯路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与其他同学的思想产生碰撞。当然,这种碰撞得益于密涅瓦的高度国际化。密涅瓦虽是美国大学,但对于美国本土学生没有任何保护政策,因此就目前的招生比例来看,它的国际化程度高于常春藤名校,也让如李一格一样的中国学生在密涅瓦见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人”,亲身体会到不同国家人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能有如此大的差异。

新生在第一年将接受四门严格的课程,包括:

▲理论分析:严密的逻辑分析、理性思维、数据分析和正规体系;教学材料来自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分析哲学和工程学。

▲ 实证分析: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将问题进行框架分析,对猜想进行试验和论证;教学材料来自自然科学。

▲ 综合系统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次级效应、多元素相互作用、动态趋势和复杂性理论;教学材料来自社会科学。

▲ 多元模式交流能力:高水平阅读、协作、公开演讲、集体协作、沟通以及辩论能力。教学材料来自艺术及人文学科。

很明显,这所新型大学高调宣扬的这份课程计划,其背后意味着传统大学缺少这些教学和训练。

死亡与新生——常春藤正在批量生产“僵尸”!

“该校首轮融资获得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是硅谷历史上最大一笔教育类投资。”英国智库《经济学人》在报道“密涅瓦现象”时直接提出现今“高等教育界存在泡沫”,即高昂学费与学生贷款,毕业后却没有因此让学生获得顶尖高校在广告中所承诺的体面生活。

就在2014年7月,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美国《新共和》杂志上撰文“别送你的孩子上常青藤:美国的顶尖学府把你的孩子变成‘僵尸’”,引起轰动。紧接着,美国《大西洋月刊》于8月发表19页深度报道,以密涅瓦为案例,集中反思高等教育的问题,“美国高等教育的悖论就是,它让世人艳羡,同时却又饱受诟病。”在作者伍德看来,以常春藤为代表的一群顶尖名校里风行的“一位教授面对一群学生进行授课”的讲座式授课早已落伍。

“在密涅瓦,我最想介绍的是在线平台,每节课少于19个人,这是一种高强度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登录这个平台上课。课上不讲授学科知识,讲授的是思维方式。为此,你得花大量课余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去寻找你要的资源。”露西说的这个平台名叫“主动学习平台”,由硅谷的一群科研人员专为密涅瓦而设计。这也是该校引以为傲的一种颠覆性学习模式。

奢侈的“教育产品”——服务于未来100年的大学模式

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在这场技术狂欢中,“技术乐观主义者”占了社会人群的大多数,他们认为技术的发展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新元素,能够提升自己生存的品质。但是,这些需要挣钱养家糊口的劳动者们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进行工作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正面临着智能机器的挑战。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场风波正越演越烈,被称为“AI大潮”。

历史上,每一次生产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变动,都会将原有的劳动关系打乱重组,造就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将这些迷惘惶恐的劳动力驱赶向更低级的劳动岗位。从西方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到国内的农村城镇化,莫不如此。而教育永远是与劳动关系联动的。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大学形制,两百多年来几无变化,已经落后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劳动关系的变迁,仅在中国就造成了每年数百万计的就业困难人群。正因为此,网络学习的各种试验形态,如可汗学院、MOOC等,才会如此得人心,以至一次次收获教育界与普通学习者的欢呼,在传统教育界引发无数情感复杂的慨叹。而“密涅瓦”现象的出现,以及它所受到的人们空前的期望,是否也意味着,人们已经隐约感受到影响巨大而又无法阻挡的变迁正在发生,密涅瓦大学所宣称的种种,恰恰符合我们心底对于应对危机所需能力的预期,以至我们不自觉地认为,未来必须像密涅瓦那样学习,才能保证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层次不降低?

牛津大学的两名研究者2013年考察了美国700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对每种工作在未来10年内会在AI大潮中被技术替代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风险的高、中、低进行划分。研究认为,66%的美国劳动力面临着中等以上的技术替代风险。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认为,那些简单、重复的低收入工作,是未来最容易受到智能机器冲击而失业的。而科研、工程、艺术、教育、医疗、商业管理等行业的技术替代风险最低,这些领域普遍需要从业者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或需要较高的情商,或需要较高的个人品质,而这些正是一般传统大学难以传授给我们的。

但是经济学家David Autor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在美联储大会上演示的一份新研究认为,AI大潮影响下,社会对高水平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同时对低收入工作人员的需求数量也在同步增加。他所作的统计表明,在欧洲许多国家,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工作岗位数量都在增加,唯一减少的是中等收入的岗位。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会造成中等专业人才的贬值。他的研究结论是:AI大潮不会断绝谁的活路,只会将中等收入的人群驱赶向低工资的岗位。

两个研究结论一致的地方是,他们都认为,中等收入人群存在技术替代风险;而需要较强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以及需要较高情商或个人品质的工作岗位,则是技术暂时无法取代的。

很明显,如今绝大多数传统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短期内都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如果他们的学校教育再不进行根本变革,他们将来很可能会陷入低层次劳动的泥潭而难以逃脱。

而假设你是一名密涅瓦的学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精英游学教育,接受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特殊课程的教学训练,这时你与那些传统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相比,有何不同?

可以想象,如果这所大学所宣称的计划都能顺利实施,你毕业时至少应当在三个方面具备明显优势。首先,你应当具备了那些课程宣称应当教会你的能力;其次,你将获得一份贴心的职业规划乃至终身的成就支持;第三,你将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底蕴和智慧。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想必不用如国内的大学生那样担心“毕业即失业”,他们取得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正是对这种教育效果的预期,密涅瓦被视为未来精英教育中的“奢侈品”。只是由于其“奢侈品”的定位、小班分散教学的方式,以及大量学生散布向世界各地可能遭遇的危险,这所大学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招生。

另一方面,传统大学模仿它进行教育改革的余地也不会很大。考虑到我们的城市的拥挤程度,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所可能造成的混乱,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大学可能还是只能把学生集中“关”在校园里,最多结合在线教育手段,通过混合式教学来改善一部分学生的培养品质。应该说,密涅瓦大学的真正作用,并不在于其形态和理念本身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而在于启发人们,进一步解放对教育方式和学习可能性的想象,并启示人们,对自身的现实处境进行反思。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