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刺痛了人类长久以来自诩的高贵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上一期《新快报》收藏周刊推出的关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专题,着实为行内带来不少启发。当Open AI推出ChatGPT时,人们只是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只是浅浅的表面触摸,而不久前出现的Sora则深深地刺痛人类的长久以来自诩的高贵尊严。

原以为作为地球上万物有灵的唯一存在,人类拥有逻辑和感性思维的两大法宝。人工智能展现在逻辑思维、算法能力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简直是“吊打”人类,我们还在怯弱地安慰自己,我们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即拥有非逻辑性的、感性的和天马行空的创造能力。但Sora的出现,其巨大的虚拟影像生成能力,把人类仅有的一点创造能力这块净土已经碾压粉碎。

然而,冷静地看,人工智能对未来艺术创作前景而言,我认为是好的,科技的进步往往推动审美的变革,比天生带有惰性的人类的自动革新要更彻底。历史有时候像老人总喜欢恋旧,喋喋不休地数落、回忆过往,惯例和程式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最大障碍。艺术史上新材料的发现和新技术的突破影响和推动着艺术创作往前发展的事件历历在目,扬·凡·爱克兄弟因发现亚麻仁油而发明了油画颜料使得湿壁画日趋没落,锡管颜料的出现便伴随着点彩画派的诞生,照相机的发明便把欧洲的精细版画彻底淘汰,Photoshop等绘图软件无形加大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兴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将是颠覆性的。

新科技的出现无情地淘汰旧科技,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提高警惕,但不必万念俱灰。历来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呈现出那种温情、智慧和超脱的人性关怀将启示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的高度和高峰将会往这些灵魂和情感深层次表达转移,人工智能将把艺术准入的门槛加高,博伊斯所标榜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可能不复存在。

对创造而言,人的天性是从经验中建立起知性和感性世界,经验部分地转化成想象力的翅膀,同时经验又限制了想象力的拓展空间。在经验之上建立一个弹性反应机制,并能反观经验所隐蔽的不明。单纯的经验是一种感觉活动,只有经过理性思考方能总结转化成规律,在此转化中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感性负责生产,理性负责接管储存,以追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种自由之境。

■王松柏 艺评家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