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观察|从学生多元发展看振兴中学育人之变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在今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中,常平镇振兴中学(下称“振中”)初三学子李成赫在学校组织下积极参加广东省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选拔考试。面对全省2000多名学生的激烈竞争,他凭借突出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六项测试,以高分被广东省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班录取。同时他的中考成绩也超过了东莞中学正取线,实现特长和学业成绩双优。

这是振中多元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缩影。

“立足基础,和谐育人”,这是振中的办学理念。校长李暖休阐释,从学校的基本功能出发,其核心要义就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路径,促进每个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内心世界的发展。”

纵观37年的建校历程,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其成功转型,起到绝对关键的作用。基于对学校在新时期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这一新的价值追求造就了从“知识为本”到“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模式的重塑。在进一步丰富提炼之后,2018年学校提出了“和合教育”文化,将管理机制、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校园环境六大板块进行“一盘棋”统筹、“一链子”构建、“一体化”推进,具有振中特色的教育生态由此形成。

沿着多元育人的实施路径,近年来振中教学成果斐然,升学数据亮眼。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尤其每年为优质高中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特长生。从规范办学到优质办学,再到品牌学校,现阶段的振中仍在迎来新的发展。

“穷则变”

回归教育本原,明晰新时代办学理念

1984年,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在常平镇,旅居港澳的先贤们认为振兴国家必先振兴教育,因此捐资兴建一所初级中学,取名为“振兴中学”。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振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时在全市领先,成为东莞地区的明星学校。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这是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教育战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彼时,以“振兴”为名的振中却因办学理念不清遭遇危机,加上本土教育迅速发展、强校新校崛起,振中一度跌入低谷,成为全市的薄弱学校。

自诞生之日就被赋予改革创新精神特质的振中,当然不会就此沉沦。2001年,以易址重建为契机,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把脉问诊,确立了“立足基础,和谐育人”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由此开启第一轮蝶变。

作为一所镇属公办初中,“立足基础”实际上体现了振中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也表达了学校回归教育本原的初衷和决心。

“对于学生而言,立足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独立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造的综合素质基础。”李暖休说。

曾有资深教育专家指出,面向新时代,学校教育在转型的同时,更加呼唤生命养成教育,回归教育本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批判与创新,迎接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振中育人的立足点与此不谋而合。

从学生基础出发,在回归教育本原的同时,振中遵循个体成长和教育发展规律,提出“和谐育人”,致力于创造一个尊重彼此个性、互相理解包容、令人身心愉悦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

在清晰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振中一扫迷雾,以创建“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型、示范性”的省内初中一流名校为目标,推动学校从规范走向优质。

“变则通”

以课程为突破口,推动学校从规范到优质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有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振中的课程建设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立足基础,让不同起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尽可能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基于这一思路,学校提出建设多元适切、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适切”指的是适合、贴近。学校认为,课程的开发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出发,结合教师的学科专长和特点而开发。对此,振中的课程开发强化了三大特点:

一是个性化。学校组织心理教师、各学科骨干对学生个性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拓展课程、探究课程100多门,为学生提供“自主、多元、可选择”的课程内容。

二是整合性。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推动跨学科核心知识的整合,开发和实施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推动“知识为本”的教学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的转变。

例如该校机器人DIY课程中“机器人创意闯关”项目的设计,学生要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程结构、数学、物理、美术等学科核心知识,不断思考、探索、实践,不断检验、修正、优化设计方案。学生在做中学,并在做中不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

三是特色性。学校根据已有的文化积淀、特色基础、师资力量,成立了足球队、篮球队、合唱队等30多支兴趣活动小组,重点打造篮球特色、英语口语特色、语文批注式阅读、机器人DIY、心理健康教育等市级特色课程。

作用在学生身上,实际上就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力,拓宽多元成才路径;同时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和适应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素养的人才。

这也使得振中的课程教学由零散走向系统,由粗放走向精细,由一般走向个性。

以课程为突破口,振中逐渐从规范学校迈向优质学校。教学质量保持高位运行,获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连续十年获得东莞市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奖;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为优质高中输送大批高素质学生。

振中学子在各类竞技比赛中展现风采、佳绩频传。在2020年珠三角人工智能教育研讨暨青少年机器人DIY挑战赛中获得1项冠军、3项亚军,在第十六届东莞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获得1项冠军、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在第十一届东莞市中小学航海与建筑模型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其中学生肖强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学男子组木桥梁结构承重比赛冠军,同时获得全国赛参赛资格。

与此同时,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被优质高中录取,例如今年学生谢腾昊、雷可凭借优异的特长生考试和学业考试成绩,分别被东莞一中录取为科技创新、科技(机器人)特长生;陈钰珊被东莞一中录取为体育(健美操)特长生;利松荣被东莞高级中学录取为体育(羽毛球)特长生等。

“通则达”

激发内生动力,开启品牌进阶新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力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评价体系、校园环境等方面也在持续配套升级,呈现链条式发展。

例如,学校实行行政包干制,每个行政负责1-2个学科学生特长生的发掘、选拔、培训工作,指导学科教师针对特长生不同情况,拟定个性化、精细化培养方案,优选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难点,找准结合点,为学生特长展示提供广阔的平台。每年各学科均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依据计划扎实推进培养工作,定期总结反思,适时调整培养策略,全力为学生特长发展保驾护航。

既是多元育人模式,必有多元的评价体系。振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差异的前提下,在差异中寻求学生间相互融合促进的措施,肯定学生身上隐藏的潜能。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养协调发展的评定,在充分培养、展示特长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的各类知识、各项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评定。

与此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成长,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发展动力。学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定了阶梯式成长坐标,如青年教师“一三五七”成长阶梯——一年站稳课堂,三年成长成熟,五年能挑重担,七年成为骨干。通过量化考核评价和“阶梯式”发展性评价,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在自主发展中实现提升。

2018年,东莞开启了以品牌学校培育为契机的教育提质。此时的振中对其办学理念及办学经验进行重新梳理、提升,提出了“和合教育”学校文化品牌,着力构筑和融管理、和润德育、和怡课程、和智课堂、和协评价、和美环境六大体系,形成新时期振中特色教育生态。2019年底,振中被认定为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之一。

在对六大体系进行“一盘棋”统筹、“一链子”构建、“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实际上振中是在探索完成具有其教育特色的良性闭环,即学生有潜力、教师有动力、学校有活力。

在校方的阐述中,“和”是指和谐、协调,“合”是指合格与合作,“和合教育”指的是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方法,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的实施过程。若能通过良性闭环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将是振中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奋力打造品质教育的新征程上,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林群贤

【作者】 林群贤

教育莞家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