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委员: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来源:【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北京3月7日电(两会特派融媒体记者耿国彪报道)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科教委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看来,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

赵晓光委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基础制造业形成了规模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良好局面,一些优势技术和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制造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存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亟需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

赵晓光委员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基础制造业快速升级,实现向先进制造业转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方法。目前,基础制造业与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制造业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主体,仍存在着技术、设备、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高,智能技术在企业落地应用的需要难以满足的问题。一些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组建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团队,但是仍然面临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困境;(2)基础制造业门类繁多,细分行业差别较大,有些细分行业市场规模较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企业依赖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3)制造业通常为重资产行业,多数企业重视设备和硬件创新,轻视智能软件研发和算法创新,工程软件、行业模型对进口技术依赖程度较高。

面对这些问题,赵晓光委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建议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在制造业企业落地转化实施,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建议在现有的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的激励政策基础上,加大支持制造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合作,尤其是鼓励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链主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精准突破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为企业后续发展积淀技术储备。建议创新科技政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科研单位服务制造业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建议促进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优势合作,形成新兴产业链,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制造业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并且新技术的应用需要链条上的多个节点共同发力,例如最近美国在人型机器人的发展中,出现了三家不同领域的行业龙头协同合作的组合,Finger公司负责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制造,OpernAI公司负责机器人的智慧大脑的研制,亚马逊公司提供物流场景,这样的组合具备了人形机器人从研制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建议在当前这个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鼓励优势单位或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有组织的战略新兴产业突破态势,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建议多元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细分行业大模型。制造业的细分领域繁多,并且千差万别,需要企业长期的专研和深耕,才能够形成优势竞争力。建议鼓励多元化资源(包括民间资本、产业基金、多渠道融资等)加大支持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研面向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尤其是支持适合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使用的行业算法和工程软件研发、支持多机器人智能协作在生产线调度、大工程应用等场景的智能软件研制开发,支持网络制造和协同制造专业模型研发,支持领域大模型开源赋能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