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新闻生产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从口语传播,到文字印刷、电报、广播、电视、互联网,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新闻传播总是随技术的升级换代而进行一次次变革。

尤其是最近十年,媒体融合引发一批纸媒关停,DreamWriter、快笔小新等机器人代替人工写稿,Midjourney生产的图片与新闻照片难以区分,Sora能根据文字指令快速生成大片质感的视频,AI虚拟主播表达清晰、备受好评……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人该何去何从?

我们先来看看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技术辅助记者采集新闻信息。一方面,借助AI技术拥有大规模数据挖掘、处理分析以及预测趋势的能力,记者能获取新的信息源和新闻选题。例如,新华智云2019年推出的25款机器人中,有文字识别、数据标引等8款机器人用于帮助记者、编辑采集新闻资源。

另一方面,智能硬件设备也极大提高了记者的新闻采集效率。例如,新华社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为记者配备智能AR直播眼镜,戴上直播眼镜,记者的眼睛就变成了“摄像机”,看到的景象实时直播给网友。

机器人辅助写作进入实用阶段。早在2015年,新华社就推出“快笔小新”进行财经和体育新闻报道;2016年,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成功试水里约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之后,机器人辅助写稿愈发成熟,中国科学报社的机器人“小柯”以英文论文摘要为基础,能快速“写出”中文的科学新闻底稿;封面新闻的“小封”除了写新闻,还学会了写现代诗和古体诗,并开设“小封写诗”专栏,成为机器人辅助写作的重大突破。

智能剪辑从媒体生产扩展到大众化使用。今天媒体使用的智能剪辑机器人,有字幕生成、智能配音、视频包装、极速渲染等多种类型,减轻了媒体人的工作压力。例如,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报道中,浙江广电用机器人制作了多条数据新闻视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报道中,央视也使用了“AI剪辑师”,每次能完成300条以上短视频。随着短视频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现在的手机都自带智能剪辑功能,以满足大众日常使用需要。

AI主播上岗。2018年11月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站立式AI合成主播。此后,AI虚拟主播逐渐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标配。人民日报的AI虚拟主播“果果”能用多种语言24小时不停播报新闻。

目前来看,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重复性、简单性、机械性较强的任务上,如大数据分析、翻译、摘要、生成、分类等方面。一些需要大量重复性工作的新闻任务,例如对大量新闻稿件进行筛选、整理、分类、标注等,以及一些简单的报道,例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等,都有可能被AI取代。

当然,AI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正如人们分析Sora生产的视频时指出的问题:混淆左右、无法理解因果关系等。

此外,我们在拥抱新技术为新闻生产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应该抱有一些冷思考。

人工智能可能损害公众隐私权。无论是智能热点搜集、机器人新闻写作还是智能推荐,都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之上。一方面,AI采集新闻信息使公民数据可能陷入被非法收集、过度分析的危险;另一方面,智能分发以挖掘用户信息、阅读习惯为前提,用户获取信息的同时有可能泄露了个人隐私。若AI抓取写作素材时使用了用户发表在网上的著作,无形中还会侵犯公民的著作权。

技术外衣下可能包藏偏见与恶意。虽然AI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它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如算法“偏见”问题。这些“偏见”隐匿在技术外衣下往往被人忽视。例如微软、IBM、亚马逊等公司的简历筛选系统,对男性、肤色较白的人得分要高于女性、肤色较深的人。而在Youtube、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许多AI炮制不实的反华议题,加剧了国际舆论偏见。

人工智能无法执行舆论监督职能。与记者相比,AI目前还不具备舆论监督的能力,因为它们没有大局意识,哪些问题可以报道、在什么时机报道、报道之后会取得什么效果,AI都无法判断,他们也发表不了具有引导作用的深刻见解。因此,舆论监督在目前阶段只有人工才能完成。

“机械生产”新闻丧失创意、情感等深度和温度。当记者带着自己的情感、文风、价值判断去写作,呈现的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新闻写作“无定法,有常规”的吸引力所在。但AI写作使采访、写稿等流程都变得机械化,完成的稿件也平淡无奇、无原创性且缺乏洞察力,生产效率提高,但没有创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记者可以互相补充,共同推动新闻报道的进步。

AI可以助力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报道,例如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或者对某个事件或话题进行热度分析和趋势预测,帮助记者进行报道判断和决策。

当AI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那么记者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闻故事的深入挖掘、人物采访、观点阐述等方面,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AI在验证新闻真实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AI可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模式、事实陈述等,从而判断新闻的可信度。这有助于记者识别虚假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新闻报道需要记者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目前的AI无法替代的。一名优秀的记者,能从看上去平淡的环境中,挖掘出满满干货,这是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情商、为人处世等能力的综合考验。记者通过扎实采访后写作,行文就有了言之有物、抓住人心的基础。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升级,采访和写作都是一名优秀记者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一点不会改变。

作为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扩宽学习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期待媒体通过对AI的良好利用,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