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I”等这些名词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其背后的原理也好似高深莫测。其实不然,下面让我来带你认识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
看似高深莫测的人工智能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先来说一下“人工智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吧。
故事要从一场聚会说起。1956年,几位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了一番,他们讨论的话题是“用机器来模拟智能”。讨论着,一个新的名词就被创造出来了,这个词正是“人工智能”。此后,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正式建立。
下面就要开始介绍其背后的原理了。
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发现,人的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而人的大脑是由一个个神经元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这些神经元会把从外界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一个电脉冲信号)并在“突起”上传导,然后在“胞体”上进行一些加工处理,然后再由其它“突起”送出。
交错链接的神经元,中间圆圆的是胞体,长条状的是突起
有人就想,哎,这好像是数学上的函数!既然一个神经元可以看成一个函数,那如果把上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函数的输入,这不就相当于是把两个神经元连接起来了吗!
首尾相连的“神经元”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人脑可不只是能算数啊。能不能再复杂一点...还别说,真的能!如果把多个函数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函数的输入的话,那不就复杂多了吗。
各个神经元互相连接
这些神经元和它们之间的连线看起来就像是一张网络。这种神经元与上一层的每个神经元都连接的网络就被叫做“全连接神经网络”。当然,这还不是真的”全连接神经网络“。不过这种神经网络应用很广泛,从人脸识别到手机美颜都离不开它。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也会有其它的连接方式。
那么现在新的问题又来了,神经元是怎么处理输入的信号的呢?人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处理的我们还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我们要的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大脑”,何必纠结于人脑中神经元是怎么处理的呢?
于是科学家选择了非线性函数作为处理信号的方法,也就是上面图中的神经元(图中的蓝色方块)。常用的非线性函数是sigmod这个函数,它的作用是把一个数字放到-1到1这个范围里的某个位置,数字越大,越接近1。选择这个函数的原因是可以保证神经网络的输出不会太离谱。
sigmod函数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正确,但仔细一想,不对呀,这一堆函数怎么知道我要干什么?没错,它们还真不知道,它们只会老老实实地处理数字,并不知道你要干什么。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我们要控制一下不同的神经元,让表现得”好“的神经元权重大一点,表现得”差“的神经元权重小一点,然后我们还可以整体调整一些每一层神经元的权重,这样根据不同权重的组合,神经网络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于是,神经网络变成了这样:
添加了权重的神经网络
好家伙,问题又来了,这么多权重,不会要我一个一个调吧?当然不会,聪明的科学家利用”梯度下降“这一工具实现了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换句话说,就是神经网络会自动根据目标和现在的输出来调整权重,以实现让输出往目标靠近。这个过程涉及到比较多的数学公式,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到这里,一个神经网络就算是完成了。人工智能的背后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神经网络在工作。而让神经网络找到最合适的一组权重的过程便是”机器学习“。
怎么样,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真的不复杂吧。但用简单的原理做出最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科学家的伟大之处所在。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哦。如果还想要了解其它东西背后的原理,不妨关注我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