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小说艺术及其规律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石华鹏先生最近发表了一篇《略谈新时代小说》的文章,演绎了技术“掌控”下的新时代小说。有一句话这么说:“文字系统所创造的文化、文艺产品将会被人工智能系统所创造的文化、文艺产品接管。”这样的说辞,可引申一点想象: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小说艺术及其规律会有改变吗?

其实,不说人工智能时代对小说的影响会如何如何,单从过去几年技术对小说的影响就可看出。技术即使不说正在接管小说,至少操控了小说。技术的表达、技术的思维、技术的话语,正在对当代小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置换,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过去几年以及当前的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有一种话语倾向,它拒绝复杂的文本系统,对“高深”有意无意地避开,甚至放弃对意义的追求。这种表达特性,造成词汇的简单、平白,内容的生活化,总的来说近似“扁平化”。前一阵子热火过的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这种“写实”的生活记录,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追求在里头。

技术还影响了情感,并通过情感,影响到小说的内容生产。我们要关注到,社交媒体技术多是“生产”情感。细究一下还可以说,这些情感多是自我怜惜、对他人生活的“窥视”,等等。这样的技术时代的情感需要,也反映到了小说中。像青山七惠、吉本芭娜娜的那种“轻小说”,很多时候就可以看到情感的宣发。

所以,一种观点便是,技术必然“改造”小说,小说必然接受技术的规训。由此而引申,人工智能时代会影响小说的未来,这大概也会是很大可能的结果。AI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文本便由机器来创作、生产,不说诗歌、散文这样的短制,即使是小说这样的长篇,机器也能应付。那么,我们所谓的小说的规律,是否会被打破?我们怎么看待机器时代的小说艺术及其规律?

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孙绍振教授给我们开过一个学术讲座。孙绍振教授说:“文学的规律、法则是我们人定的。这规律,是不可靠的,因为它是从人出发而得到的。但是,如果是从其他动物的角度来看,这规律就不是这样了。毕竟,每种生命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我援引这件事,想表达的无非是:小说迄今为止的“规律”只是人的创造,但它可能并不是小说的全部“规律”。对小说艺术及其规律这个问题的看法,很明显只是我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一小部分的推理和归纳。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了。我们重温一下石华鹏《略谈新时代小说》里的几段有价值的论述,其一如下:

“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融合人脑系统和文字系统,形成全新的智能生产工具,那么文字系统所创造的文化、文艺产品将会被人工智能系统所创造的文化、文艺产品接管,从而导致‘精英们依靠文艺创作谋生将变得越来越难’的境地,那就意味着文字系统所创造的辉煌的传统小说时代已经处于劣势,它似乎不再是这个时代的‘座上宾’,今天的时势不再造就‘传统小说’这位英雄而是另外的英雄——一种新的小说形态。”

这段话的总体指向是非常明确的:人工智能时代,小说会创造新的规律,“新的小说形态”。如果坚持僵硬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创作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文本作品,那么便会出现一种雅克·德里达所担忧的现象,人文主义(或者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压迫在世上无他物可及,这是一种有关本体存在或先验的压迫,也是一切压迫的源头或托词”。而这并非,也不应该是小说的本性。

总体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小说创作,将来也有可能进一步丰富人们关于文学的观念、定义。但是,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小说艺术及其规律,既是明朗的,又是模糊的。明朗的,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艺术及其规律是可变的;模糊的,是因为我们还不确认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石华鹏先生也说:“在漫长的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之后,新时代小说它究竟遗失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呢?这是我想去追问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小说艺术及其规律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预言,还有待检验,但我们可以做一点不成熟的推测:第一,类型化的小说(如悬疑类的小说)容易获得发展;第二,小说的内在主体会发生置换,一种机器主体将出现,“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电脑开始首先追求寻找自我的快乐,放弃了对人类的服务”;第三,随着主体的置换,小说的伦理性也要得到重新审视。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小说艺术的新发展,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正在产生。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