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为劳动教育赋能,从理念、方式等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坚持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价值方向的基础上,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一致的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应用于劳动教育,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需要,劳动教育要结合时代需要和技术发展方向开展相关活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1、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一致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目标是模拟或“取代”人脑,开展更为复杂的研究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从最初的解决单一问题(人机对弈)到目前的解决各类复杂问题,人工智能在不断开发、延伸人的智能,把人的智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劳动教育的直接目标是让教育对象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新时代劳动教育还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身智力和能力的认识,不断开发自身的智能潜能。

由此可见,在目标追求上,人工智能和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开发、延伸人的智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2、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技术诉求契合

人工智能可以基于算法、机器学习、知识处理系统、自动程序设计等,在一定的应用场景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不断的自我优化、自我提升,以适应“应用场景”的变化和需要。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是以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为诉求展开的。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能力的同时,进行创新活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既是在一定科学技术的赋能下开展,又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劳动教育又反哺人工智能,以高素质的劳动者推动人工智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3、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价值生成同向

人工智能生成价值的同时,改变着价值的生成方式。

■ 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领域,实现工业制造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 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传媒行业,能够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有针对性地推送新闻信息;

■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行业,教育机器人和教育数据库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推送教育内容和信息,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形成,往往是某位思想家个人智慧的结晶。

在人工智能影响下思想文化成果的生成以融合化为主要特点,智能机器人通过数据抓取、分析、提炼和再造,把很多人的智慧融合起来,生成一种新型的思想文化成果。

劳动教育同样也遵循直接创造价值和融合化生成价值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劳动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劳动素质,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直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使社会发展具有内生动力,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因此,人工智能进入劳动教育,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
人工智能不断渗透到劳动教育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人工智能进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实践场景、要素等都发生了变化,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1、劳动教育内容智能化整合

劳动教育内容既包括劳动理论知识、劳动技能知识,也包括劳动价值知识、劳动思维知识、劳动观念知识等。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在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价值逻辑。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发挥人工智能的链式效应,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智能化整合。

一是建设劳动教育知识数据系统,提升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水平。

要按照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等进行分类,把已有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的劳动知识进行数据化分类和存储,建立劳动教育知识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时对劳动知识数据进行增加、剔除和整合。

二是构建劳动教育数字课程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内容的智能化水准。

构建数字化、视频化和虚拟化的劳动文化课程、劳动思维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劳动趣味课程等。

三是提供劳动教育智能解决方案,推进劳动教育内容的个性化生成。

人工智能时代要“实现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劳动教育亦是如此。

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根据教育者的“授意”和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自动生成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系统化的、趣味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会随着教育对象的学习程度提升、学习兴趣变化、学习方向改变,自动调整教育方案,满足教育对象的不同时段、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劳动学习需要。

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2、劳动教育实践智能化发展

劳动实践可以锻炼劳动者的劳动意志、培养劳动情感、提升劳动技能,是劳动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

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劳动教育,将劳动场景虚拟化,使实践与知识无缝衔接,改变了过去的劳动实践模式,给劳动教育以新的实践思路。

一是虚拟劳动场景设置,拓展劳动实践的空间。

可根据劳动教育实践需要,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和软件开发平台,设置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为一体的虚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教室或实验室就可以参与仿真劳动实践活动。

虚拟劳动场景的设置,弥补了过去劳动教育缺乏实践场景的短板,为劳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劳动者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二是多种劳动工具应用,丰富劳动实践的方式。

在机械制造虚拟工厂系统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操作”机床车床,像在现实工厂一样,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达到手、眼、耳在操作时的一致和协调。

在田野劳动虚拟系统中,教育对象能够操作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很短时间内体验农业生产从“种植到收割”的劳动过程,让教育对象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律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人工智能虚拟劳动实践条件下,教育对象能够使用多种劳动工具,锻炼多项劳动技能。

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三是融合劳动知识学习,提升劳动实践的深度。

学生在虚拟劳动实践中,不仅能够体验不同的劳动场景、劳动工具,还能够从感官上感受到虚拟劳动实践场景中所嵌入的劳动知识、劳动价值、劳动理念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方面通过虚拟劳动实践不断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在虚拟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劳动知识。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劳动教育中知识教育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时间、空间限制,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知识学习的新方式。

当劳动教育遇见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调适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虽能替代人的某些“智能”,却不能替代人的情感、情绪等感性机能。

把人工智能引入劳动教育,既要主动转换劳动教育的认知范式,推进劳动教育理论革新,也要主动进行价值反思,明确技术边界,规避人工智能给劳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1、转换劳动教育的认知范式

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着重于“看、记、践”,通过直观感受和对知识的记忆,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强调经验的作用,缺乏实证分析和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应用于劳动教育,使认知的科学依据、认知模式、实践方式等发生了重要转换。

传统劳动教育认知的逻辑起点是教育者,教育者根据自身对劳动知识的理解,以严密的逻辑组织劳动知识,形成教育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这固然能够让学生对劳动知识有全面、清晰的认知,却较少顾及每个学生的需要,也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的需要和主动性是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核心要素。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教育方案是人工智能平台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形成的,认知的逻辑起点是学生本身,内容与需求精准契合,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并非必须依靠语言,空间力、想象力等被引入劳动教育的认知中,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实践,从而使劳动教育的认知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2、厚植劳动教育的人文底蕴

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为教育对象对劳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是劳动知识、劳动能力与劳动情感在教育对象身上的统一。

一方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质不会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就是要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使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另外,要以人的协调发展为劳动教育的终极关怀。人的协调发展,就是人的“知、情、意”达成内在的统一,也就是在劳动教育时既要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又要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让人工智能场景成为教育者和学生发掘自身劳动潜能的扩大器。

3、厘清劳动教育的技术边界

人工智能对劳动教育模式的改变,既受自身技术发展的影响,也会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方向、教育目标等要素的制约。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是有一定边界和限度的。

首先,人工智能并非是万能。人工智能在追求劳动教育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人工智能常被人诟病的焦点也集中于此。过于追求技术的价值,容易消融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人工智能进入劳动教育不能凌驾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上,而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动态统一。这就需要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必须坚持教育的初心和价值方向。

其次,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开展劳动教育。线下劳动教育具有情感性、传承性等优势,教育对象在与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劳动榜样人物的交流中,既能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能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素养是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具备的,却是新时代优秀劳动者所必备的。

因此,要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技术优势和线下教育的情感优势,以技术促进劳动精神的传承,以劳动精神推动技术的革新,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劳动者。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