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破解缺电难题,除了构建新能源系统外,还需应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4月28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了第二期“‘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主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促进能源系统内部不同能源种类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融汇与协同,并与先进技术和金融等关键要素耦合,进而在时空上进行有效适配,形成整体更有效率、更加环保低碳、更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谈到如何看待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加大煤电核准力度问题时,黄少中认为,由于近几年及未来三五年都存在缺电情况,加之新能源由于“三性”(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难以很好地调用,储能又没有完全与新能源很好地融合,因此适当增加煤电核准来解决缺电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要很好地研究煤电核准的规模、时序及发电利用小时下降等问题,同时在思路和措施上,避免单一化,要采取增加煤电、加快发展储能及需求侧管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缺电问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缺电也分“硬短缺”(利用小时数很高的情况下对应的缺电现象)和“软短缺”(利用小时数低时的缺电现象)。如果是“硬短缺”,是可以上马一些火电,但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对于“软短缺”,如果用应对“硬短缺”方式,将会导致利用小时数更低,成本相应提高,效率降低。

在解决“软短缺”的办法上,林伯强建议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比如价格机制。“保供一般指保居民用电,目前中国电力消费居民17%左右,工业接近70%,出现短暂缺口是可以用降低一点工业用电,便可保居民,所以问题不是很大。”

“缺电每年都缺,尖峰高峰总是在某个时段某个地区供应不足的,这是电力供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市场手段、全国联网等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尖峰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要保供,通过什么途径来保供,都需要一个量化标准来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表示。

胡兆光称,由于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在发电侧可调整的地方十分有限,需要想办法让用户侧的用电“随风光起舞”,这将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保供安全的效率。胡兆光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预测、调度、调控和市场运行的机制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逐渐完善。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