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改变媒体业务形态?清华大学这场论坛聚焦媒体角色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4月13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新闻与传播委员会承办的“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之媒体的角色与功能”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社、新京报、云南日报、清华大学等多家媒体和高校机构代表,围绕媒体在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展开深入探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郭卫民,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经济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张小影出席论坛。

张小影在致辞中表示,公共关系旨在助力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媒体为彼此间的连接和沟通架起桥梁,是实现良好公共关系,有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手段。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公共关系和媒体应当同频共振、协同聚焦,共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论坛承办方代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重点阐述了新时代媒体在公共关系事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会改变媒体业务形态?清华大学这场论坛聚焦媒体角色

新时代媒体融合央媒怎么做?

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新华网党委常委、董事、总编辑钱彤围绕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新时代融合发展之路,提出“守正创新”这一基本路径,要加速推进优质内容“出彩”,技术应用“出新”,跨界融合“出圈”,走出一条符合主流媒体职责定位、现实条件的融合发展之路。

钱彤认为,媒体要坚持正确方向、确定正确目标、找到正确路径,把重大主题宣传和互联网传播良好的结合,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建立符合正能量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的组织架构、产品形态、传播阵地,在守正中创新、在趋势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广泛运用,信息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深刻变革,媒体的角色与功能也在重新定位。媒体正在运用新技术形式,不断提升信息传播效能,日益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成为收集民情民意的“蓄水池”、整合信息资源的“连接器”和拓展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唐维红也指出,媒体要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优质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果,发挥舆论大潮的“定音鼓”和价值“风向标”作用。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敢于斗争,引导树立正确“中国观”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指出,国际传播已成为当前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重要任务。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作为“桥”,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他以中新社的国际传播实践为案例,探讨了海外华文媒体如何借助“外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孙尚武介绍,作为国家级英文日报和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中国日报积极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致力于构建话语体系,注重创新叙事体系,锐意拓展海外阵地,深入开展人文交流,推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

孙尚武提到,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他以一系列起底和揭露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假新闻的深度调查纪录片为例,指出要敢于斗争,有力做好热点话题舆论斗争与引导。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云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祖坤在线上发言中,介绍了云报集团在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方面作出的努力,提出了地方媒体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国际话语体系,以精准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路径。

人机共生“常态化”

人工智能是否改变媒体业务形态引思考

新京报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李海聚焦融媒体时代的媒体责任与担当,指出主流媒体要在重大事件中让用户感受到媒体的专业度、温度和报道尺度,在网络圈层环境中完成去中心性的重塑,直面问题、痛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解疑释惑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022年末,柯林斯词典宣布将“Permacrisis”(持久危机)一词定为年度词汇,2022年一系列跨国危机印证了“持久危机”所指涉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情形的常态化。当天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史安斌指出,全球新闻传媒业作为深刻嵌入国际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对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持续危机。

史安斌提到了几方面的新趋势和挑战,一是网缘政治与社交媒体的“武器化”,他举例说,2022年西方国家虽然没有直接派兵介入俄乌冲突中,但却通过数字空间的制裁、封号和删帖对冲突走向进行了实质干预。其次是国际新闻报道有望真正实现“国际化”,史安斌称之为“南方转向”,相较于人权、国家安全等西方媒体具有较强话语权和阐释权的议题,气候、能源、扶贫等新兴国际议题上,全球南方国家会有更多的话语空间。此与此同时,老牌社交媒体衰退危机与新兴社交媒体“Tik Tok化”并行,这也影响了新闻业,以更好吸引全球Z世代青少年的关注。他也指出,传播技术变化带来了全球传媒业态的革新,但也对既有的社会信任和媒介信任秩序形成冲击,有时变成了“眼见为虚”。此外,是人机共生“常态化”,ChatGPT等人工智能会改变既有媒体业务形态和新闻采编场域惯习吗?这引起了无数人思考。

针对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趋势、面临的新挑战。史安斌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社交平台应积极推动角色转换和功能升级,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传播新秩序,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懈努力。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