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9日央视财经《对话》栏目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农业之“基”节目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套用“种子是农业芯片”的说法,也给了中国农机下了一个定义,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就相当于是翅膀的骨架和神经,骨架和神经系统做好了翅膀就会非常的有利,农业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
农机虽然是农业发展的翅膀,但就算是圈外人都会说,中国的农机发展了那么多年,这个“小翅膀”能带得动中国的“大农业”吗?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农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走来我们有了如今的国产采棉机、动力换挡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端农机产品。
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农机发展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这也正是张晓仑在节目中提到的,我国农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我国农业机械化短板在于丘陵地区及高端农机
节目中提到,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的50到80年代,相继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而我们中国在2020年农业生产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水平只是71%。
那为什么我们突破了那么多,看上去差距好像还是很大?
当然,每次提到农机发展的落后性,必然要说农机使用的复杂性、特殊性。节目中张晓仑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是南方丘陵地区,农机化程度比较低。丘陵地区的土地少,所以使用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也不足,生产企业认为开发这个不赚钱。因此,种种原因造成我国丘陵地区农机化率只有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要适合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作物。所以,我们未来瞄准的目标就是满足中国的粮食安全,满足中国的需要。用中国的农机来护航我们的粮食安全,这就是我国农机装备产业最大的一个目标。
在“十四五”农机发展有一个农机补短板行动,其中很大一个篇幅就是要解决我们丘陵农机问题。因为中国丘陵占三分之一,这一部分的土地如果不能实现机械化,那么中国的整个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是上不去的。
乡村振兴也上不去,所以在扶贫的时候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第二是在一些高端农机方面,我们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也与国情有关,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作物的情况也不一样。如果实现全程机械化,还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农机发展现代化之路。
农机化发展需要政策、企业和用户协同发力
如今,即使是大型制造业都会有个性化定制的。丘陵有丘陵的需求,然后平原有平原的需求,棉花有棉花的需求,枸杞有枸杞的需求,充满个性化的农业生产环境,自然也少不了个性化的需求。但制造业本质上是规模化产业,那要如何去平衡个性化的需求和规模化的生产之间的某种矛盾?
节目中表示,并不是每种需求都去满足,才算发展好了农机,才算发展了高端农机。
作为一个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上的每个环节协同发力。而针对于农机行业,则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者同向发力。也就是从政策政府来说,要解决易机化的问题;作为农机生产企业,要根据我国国情认真开展研发;用户则要积极推广使用。
只有这样同向发力才能够提高我们农业机械化水平,单靠某一方面都很难实现。就如北斗导航系统,政府相关部门利用补贴等政策助推产品技术的发展,行业外有能力的生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系统、产品在农机行业的推广应用。而得到了实惠的用户,在使用中也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效益,也更加乐意使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技术、产品才能得到更快发展与推广。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机应用北斗终端超过60万台套,产品溯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也可以说是各方协力发展的结果。
农机装备要助力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地迭代,很多领域都在关注研究人工智能等这些很前沿的科技,我的农机也早已摆脱傻大黑粗的形象,走上了智能化、数字化之路。
就如节目中东方红LF2204轮式拖拉机,13吨的钢铁大家伙的百米误差精度在±2.5厘米。参加过中国国际农机展的人应该也看到过展会上那些如艺术品一般的农机具。
其实,说到底农机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机器本身,还是在于解放劳动力,让农机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彻底改变,让农机人这个职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就如张晓仑说的,将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分清楚他是工人还是农民,所以农民要变成农业工人,这样来实现我们的共同富裕。
人民的美好生活,不用再说穿着很脏的这种衣服,在田间里头最终的是消灭城乡的差别,这是我觉得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的。
而真正要做到粮食安全,第一要有好的种子,第二要有好的土地,第三要有好的农机。这个第三我们还有很多要做的。
评论留言